近十年来,从智慧设施、智能出行,到智能监控、智慧管理……世界范围内掀起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在中国,设计正以独特方式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既通过设计优化城市服务hth华体会、提升城市功能,使城市更具现代活力;又通过美学提升,不断释放城市温度,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其根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强调价值创造、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追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人的需求,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
通常,数据被作为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包括政府数据在内的公共数据资源,类似于一座座“信息孤岛”,成为有待挖掘的最大“金矿”。而设计以创意美学,在充分释放这些沉睡的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更多延展的空间。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上展示的“StreeTalk慢行导航系统”,充分彰显了设计与科技融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带动性——产品以城市街景及城市空间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出行时长和街道品质的双重考量,为不同出行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街景色彩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得到城市街道色彩图谱,从而为城市色彩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及景观设计提供现状依据,提升城市整体美学品格。
智能交通、智慧设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其设计不仅要实现功能上更智能,还要以独具特色的视觉美学彰显其文化内涵,助力城市文化建设。
这种设计趋势,正在不断被探索、拓展。像获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油电动力解耦单发动机洗扫车”,除了实现技术革新,其车身涂装设计也颇具魅力——以车身为画幅,利用黄金比例分割,取黄金比中心进行涂装,红色条带飘飞的形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递出激昂奔放的文化精神,同时搭配了相应的字体设计和字体颜色设计。未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会实现车辆与周围环境的链接,不论在功能实现还是美学优化上,都对设计提出了挑战。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注重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市民的参与和用户体验。最能体现城市温度的莫过于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数字博物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博物馆”成为探索中的创新点。
“智慧博物馆”旨在实现从“研究物”向“研究人”的转变,依托数据最大程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其核心所在。像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移动端应用软件,可以通过虚拟主人公游览故宫,语音讲解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的结合,使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实现故宫深度游。又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3D古乐器演奏系统”,对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进行高保真的图像采集,高精度还原文物,并采集乐器原音,数据合成后,观众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弹奏“乐器”,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感受与古代文明的互动。
未来,当观众走进博物馆,橱窗里不仅摆放着文物,还会还原出千百年前文物所处的古代世界,人们可以穿越时空,深度参与其中。当智慧化的大门打开,很多触摸古代文明的方式,都可以变成现实。让数据流动起来,勾勒用户画像体系,为公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智慧服务,实现博物馆个性化推荐、精准化服务等,“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任重道远。
智慧城市建设还有更多方面需要设计力量的参与和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单纯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应用平台等远远不够,还需要系统考量城市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因素,提炼城市文化精髓,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随着设计力量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城市既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城市,更是文化创新型城市。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hth华体会,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hth华体会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hth华体会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hth华体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hth华体会,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