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闭幕。3月15日下午,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研讨会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此次研讨会深入研讨了“新起点·新风尚”的大展主题,通过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优秀成果的案例介绍,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以及在设计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改善、艺科融合、绿色生态等所取得的成就。
主旨发言围绕展览主题展开,有数位重量级嘉宾围绕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与设计战略,hth华体会以及设计如何与“新时代·新风尚”这个主题产生密切关系等内容展开。论坛以嘉宾对谈的方式展开,大展不同板块的策展人,各自从作品征集和组织的角度,探讨如何以“案例”为特色展开学术工作,深化设计如何服务国家视觉形象塑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大国重器的水平提升等话题。
今年恰逢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15周年,自首届设计大展在深圳开幕至今十年以来,大展与深圳这座设计之都、时尚之城形成了相生相长密不可分的血脉联系,深圳的活力、动力、魅力和创造力,为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与设计也深刻的塑造着和滋养着深圳这块城市的文化。经过连续四届的积累和沉淀,中国设计大展正在成为国家创意发展的风向标,民众认识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大讲堂。
此次研讨会由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颜为昕主持,他首先阐述了此次大展的重要性与研讨会的缘起。颜为昕表示,本次大展作为国内唯一由文旅部主办的国家级重要的综合性展览盛事,汇聚了全国众多优秀设计专业的资源,始终引领着设计和公共艺术,践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设计的力量,如此标志性的设计峰会,一直在深圳连续举办了四届。这是对深圳的创新环境和设计行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是对深圳形成更为浓厚的创意文化氛围和领先的设计产业生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与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两位大展策展召集人分别做主旨演讲。
杭间表示hth华体会,过去三年有很长时间被疫情所覆盖,如何反映社会公共艺术的面貌,大家觉得用“新起点·新风尚”是比较确切的。一方面回溯,一方面展望,“新起点”偏重于回溯,而“新风尚”是偏重于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待。
从大展的结构看,有几个亮点:一是跟前三届不一样的地方,设计和公共艺术前所未有地融合在一起了。第二个亮点就是湾区设计特展。湾区的设计,在大湾区的概念没有提出来以前,是以香港设计和深圳设计为主导来各自发展的,现在大湾区概念提出来后,通过湾区设计展的各位策展人的努力,大家突然觉得通过这些作品的聚集,湾区设计的意义得到非常重要的突显。因为它跟长三角、京津冀或者在中国其他地区所形成的地域风貌以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价值所产生的设计的形态非常不同,而大湾区的设计可能在我们很多的设计界同行看来是非常具有潜力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设计现象。从展望的角度看,作为文旅部主办的设计展览,它注重的是文化价值,而这个文化价值在整个中国社会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
汪大伟也总结了本届大展的几个特点,他表示,这一届的案例数、作品数、参展数是历届之首,远远超过了历届的数量。国家类的大展当中把线上线下同步做展,这可能也是首创。尽管线上线下怎么融合有待深化,但这样的创举开了先河。办展期之长屈指可数,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种种过程,作为办展之长可能也是不可磨灭、也不可绕过的历史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设计与公共艺术高度融合的特征。如本身的策展方式决定了是一种融合。以问题导入、展示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案例;第二,不管是设计还是公共艺术,面向的目标就是人文的关怀;第三,殊途同归,都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
此次研讨会邀请本届大展的策展人各自从作品征集和组织的角度,探讨如何以“案例”为特色展开学术工作。第一场研讨会的主题是“设计展现国家形象”,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作主持兼评议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海燕表示,在策展过程中,把人工智能提出来,因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院、央美、清华很多人在参与这些东西,中国的加工业能提升到艺术、设计、智能制造时,中国在全世界也是榜样,hth华体会集成了很多智慧来做。整个社会从智能设计到智能生产到智能输出,这在浙江已经形成了大的智能产业发展的一种态势。这次展览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以前的航空航天先进技术、材料已经开始跟工业在结合,已经慢慢渗透到传统行业。很多先进的东西不断地在对传统的产业进行颠覆,这也是一个现象。
中国设计大奖秘书长王昀认为,设计作为一种作品原来的概念今天可能需要被重新定义。设计大展所推崇和在主张做的,关于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组织方法,特别值得肯定和赞赏。这个时代,设计去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它可能不是一个人,它也不是一件作品,是一组作品,一系列作品,而这一系列作品彼此是有脉络关联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表示,大展所展现的这些案例、设计师的创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我个人觉得是比前三届更有系统性,而且更呈现了中国在这个当下世纪之变中设计界的积极作为。整个国家目前的建设方向和力量特别注重本土文化与世界格局之间的对话交流互鉴。打比方,我们非常关注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出设计智慧和设计创造。以往我们往往把设计作为一种功能来为行业升级转型服务,但在现在的条件下hth华体会,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设计师他们和设计机构已经用我们的设计理念来引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发展。hth华体会
第四场讨论会以“设计在湾区”主题,焦点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现状。颜为昕介绍了此次湾区特展版块的策展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整个环境对于艺术与设计都是有优势的,我们借助这次展会呈现了国内这几年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对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一次重要的尝试与探索。”会上着重就粤港澳大湾区设计特点与成就、区域经济发展与设计产业结构、设计互动与创新生态等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发展最有活力的一个地方,尤其是深圳hth华体会、香港一直在引领着中国的设计,设计跟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这次湾区大展的特点是基于湾区不同城市的特征,如广州珠江三角洲具有岭南文化的特色,香港、澳门相对比较早的开放,在制度、法律等方面有不同的特色,这是策展的一个亮点所在,也是问题所在,怎么来协调这种关系,这也是特别的有意思的地方,在整个策展当中,我更关注的是对我们本土资源的一种挖掘,比如深圳甘坑的小凉帽,曾实地去做调研。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光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对于艺术设计这一块非常具有优势。深圳是设计之都,香港的艺术巴塞尔马上开幕了,还有香港设计营商周,澳门起步比较慢,但是最近几年澳门的市政报告也开始进行了多元化发展。其中文化体育类、大健康类都提到议事日程。澳门现在也有双年展,叫“艺文荟澳”,是政府主办,联合六大国企筹建了类似于威尼斯双年展的活动,澳门整个大的环境还是不错的。
湾区特展策展人、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总编辑张新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和思想创新为特色的城市群,本身科技在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介入很深、走得很远。在整个案例中有几件作品比较有代表性,比如说生建筑作品,通过AI自主学习实现一个自主适应、自主调节、自主分裂、自主建设的过程,等于是火星登陆前期的准备系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完全实现在无人状态下完成科学探索的前期准备工作,应用在建筑领域发展得非常好。包括深圳图书馆数据可视化系统、关山月美术馆数字馆建设,这两个专题有一个共性指向,就是通过数据的共享去实现一种更高质量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