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全媒体”?2019年1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习关于“四全媒体”的论述,深刻反映了媒体融合状态下媒体进化的状态和规律,从不同的维度概括了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业界研究认为,全程媒体是指从事件的开端到最终的结果,媒体都能为读者进行跟进报道;全息媒体是指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图文,而是音频、视频等都在报道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给读者带来全新体验;全员媒体是指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拥有对事件的话语权;全效媒体是指媒体传播的分众化特征更加突出,能够更加高效地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收集信息反馈。综合来看,“四全媒体”的发展,对应着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提升,这种内在联系,在近年的两会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鏖战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全媒体在两会报道中大显身手。探究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的发展轨迹和作用机制,不仅对做好两会报道,而且对媒体在常态报道中运用融合发展成果增强“四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年的两会报道,尤其是中央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自2014年发布以来,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强化,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关系也越来越明显,从探索、局部突破,到全面、深度融合,“四全媒体”赋能两会报道的作用不断显现。
2015年,《人民日报》最早在两会报道中搭建“中央厨房”,通过统筹推广、内容定制、可视化3个团队,形成了全新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机制。同一年,中央电视台两会直播视频通过多终端、多平台、多语种同步直播,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合力推出“议政2015”新媒体报道;《光明日报》打造了融媒体平台《炫融特刊》,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报道两会。
可以看到,在早期的“中央厨房”中,全流程、全要素的覆盖是基本要求,同步、可视化是其基本标签。中央媒体的试水,为其他媒体带来示范效应,除了电视媒体,报纸等媒体也纷纷开始两会全媒体直播。例如,2016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40多人的全媒体报道团队;2017年,《江西日报》名专栏《江报直播室》在京举办直播活动;2018年,《重庆日报》旗下15报6端4刊13网以覆盖受众人群逾亿的规模,实现全媒体24小时不间断播报……而2018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首次实现全流程五个“一体”,全社491名参会记者统一调度,特刊、报网端微编辑集中办公,常态协调,实现了全媒体一体统筹、一体策划、一体制作、一体分发、一体评估。
渠道和平台不断丰富,新闻生产的速度不断提高,发布周期不断缩短,新闻的全天候发布得以实现。通过两会报道实践可以窥见,媒体一方面着力策采编发的生产流程再造,在信息实时、多向、互动传播的前提下,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做出快速准确响应;另一方面强调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全程记录、同步传播、实时调整。
2020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特别两会。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两会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来安排新闻发布会、“委员通道”、“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云端对话、隔屏交流成为本次两会的一大亮点。这也让习提出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理念得到了全面的实践和检验。
“四全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与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息息相关。2014年的谷歌眼镜、2015年的神器、2016年的VR相机、2017年的直播云台,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兴起,2019年AI主播、AI机器人亮相,2020年记者采访眼镜升级到“5G+AR”,手势或语音即可完成录制、拍照、直播。
全息媒体更是物联网、多维成像等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支撑的产物。如果说全程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早期试水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形式,那么2020年的全息媒体体验,则让两会报道体验再次迭代升级。
疫情下的两会,新闻的采集者和受访者远隔千里,能不能面对面交流?身处异地,能不能同屏幕互动?这个设想,依托全息媒体技术,在2020年两会全都实现了。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委员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5G+全息+访谈,打破距离限制,实时交流畅通无阻。武汉距北京1000多公里,乘坐高铁需要四五个小时,而在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中,代表委员与记者“面对面”实时交流毫无阻碍。
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时延,打破了极快的网络环境和极短的网络延时限制。AR虚拟全息投影技术让“网上见”成为“面对面”,没有了现场面对面采访hth华体会,通过AR虚拟全息投影技术等黑科技开展的“云对话”“云访谈”也给受众带来了真实的现场感。
我们看到,“5G+智媒”已经成为一些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两会报道“标配”。例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应用AR虚拟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与真人等比大小的“全息主持人”和“全息代表委员”,打造“隔空千里,促膝而谈”的视觉效果;重庆广电搭建虚拟演播室,将远程视频采访和后期演播室技术融合在一起,邀请代表委员讲述履职尽责的生动故事,既弥补了无法面对面访问的缺憾,又保留了人物专访的深度。
技术的加持,让全息媒体从概念不断走向现实,2020年实现云端相连,跨越时空同频共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5G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催生出新闻报道新的平台和新的表现形态,通过产品、技术、平台的结合,使受众能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新闻事件,并参与到传播当中。
在早期的媒体融合中,全媒体的概念主要是指媒体的多重岗位人员参与到报道中hth华体会,以形成不同产品。随着报道形态的多样、话语体系的丰富,“全员”的概念也在不断拓展。
2019年两会,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亮相,人员由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宣传干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采编人员组成。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并且策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所有媒体共同参与采编分发,推出的新闻产品深度、广度都有很大提升。津云新媒体推出互动H5《同唱一首歌 我和我的祖国》,以交互唱歌模式展现,联合59家媒体参与,参与人次突破1000万。
到了2020年的全国两会,作为“四全媒体”之一的全员媒体日臻成熟,参与主体显著增加,两会现场记者一元主导模式改变,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
2020年hth华体会,湖北广播电视台等16家省级媒体已经组建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我们一起拼”正变为技术赋能下的“新全员模式”。
全员媒体模糊了媒体机构各工种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打破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随着全员媒体的兴起,媒体能不能引起受众共鸣,激发参与发布热情,已经成为影响产品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2016年起,时政热点类的H5刷屏两会“朋友圈”,频频被代表委员点赞。《人民日报》的《我的两会秘密花园》、《浙江日报》的《一起找找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我浙元素》等产品,将严肃的时政新闻放到一个具体场景之中表达,用户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观看了两会内容,参与感十足。
多种媒体载体、技术的应用,让媒体带给受众更广泛的体验认识和释放更强大的效能,也让“全效媒体”赋能两会报道的作用在今年充分展现。
2020年全国两会的创意传播经典案例之最恐怕非“关于民法典的解读”莫属。《人民日报》推出的《当哪吒遇上民法典》,对民法典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隐私权、高空抛物、高利贷、离婚冷静期等问题用3D动画短视频表现,新颖有趣、通俗易懂,有意思、有深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从出生到去世,民法典草案这样守护你》,以一个人的一生为线索,推出了一张长图,讲述了民法典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这座图书馆里,藏着一本神奇的百科全书》《人生大冲关》《民法典“上新”,让我唱你听!》《漫点普法|关于民法典,少侠你需要知道这些!》等产品,用萌漫、歌唱、游戏、动画、情景剧等各种表现形式,让不同需求的受众秒懂高大上的民法典。
综上所述,“四全媒体”理念正在全国两会报道中被不断地实践和检验,既丰富了两会报道的话语形式,又提升了受众获取新闻的体验感、参与感。
集齐“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大重要特征的全媒体,才是真正的全媒体,才能在融合广度、深度上有突破。hth华体会hth华体会hth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