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华体会面对灾难媒体应该报道什么我们又该关心什么?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2-10-12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航MU5735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目前,搜救仍在继续,事故原因待进一步查明。  很快,MU5735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搜符码,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焦点。与常规报道不同,灾难性事件总是与人的生死密切关联,也是对新闻人的严峻考验。空难发生后,已有多个媒体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失联人员的亲朋好友并推送了相关报道,其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航MU5735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目前,搜救仍在继续,事故原因待进一步查明。

  很快,MU5735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搜符码,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焦点。与常规报道不同,灾难性事件总是与人的生死密切关联,也是对新闻人的严峻考验。空难发生后,已有多个媒体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失联人员的亲朋好友并推送了相关报道,其中人物杂志公众号发布的文章《MU5735航班上的人们》(点击标题可查看原文)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引发关注。

  3月21日下午4点hth华体会,藤县人民医院已经接到待命指令,并派出医护人员前往现场。「今天没有下班计划」,藤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人物》。夜里11点,梧州天气预警有大暴雨,藤县处于大雨和暴雨的临界区域,救援人员在失事现场支起帐篷。一夜过去,雨没来,伤者也没来。

  3月21日下午4点,藤县人民医院已经接到待命指令,并派出医护人员前往现场。「今天没有下班计划」,藤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人物》。夜里11点,梧州天气预警有大暴雨,藤县处于大雨和暴雨的临界区域,救援人员在失事现场支起帐篷。一夜过去,雨没来,伤者也没来。

  一方面,hth华体会一些声音认为媒体的介入对失联者家属来说是一种侵扰,指责媒体“吃人血馒头”。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闻从业者和学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表达支持这些走在路上的事实挖掘者。

  在空难发生的不到48小时里,我们目睹了互联网中舆论的撕裂以及各种传播乱象。灾难面前,媒体应该报道什么?我们又该关心什么?讨论仍在继续,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或许都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

  近些年,各大企业和商家蹭热点营销已司空见惯,但什么热点能蹭,什么热点不能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此次山西一房地产公司便借势营销,制作了失事航班背景的宣传图。下面却配上了楼盘的售卖价格。把空难作为宣传契机,如此蹭流量、博眼球的行为令人发指。

  而这类事件其实早有先例。去年的河南暴雨期间,不少房地产商借大雨营销,打出各种令人不适的广告语:

  本该是风雨同舟之际,一些企业及自媒体却蹭热点,用娱乐化方式找存在感,这些营销中展现的对天灾人祸冷血轻佻的态度,不仅不能推广品牌,反而只会败坏品牌好感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空难航班上有一位“没有登机”的乘客,各大社交媒体上频现各种冒牌“幸运儿”。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有退票凭证的辛女士,以及有退票短信的腾冲黄先生。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社交媒体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几十个“幸运儿”版本。有的是聊天记录截图,有的是一张张打着马赛克的朋友圈,都和空难“擦肩而过”。

  如今,“空难”成为最具传播性的事件。“幸运儿”也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重点话题,而部分人则借机开始“创作”幸运儿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各平台上流传的幸运儿故事,已经有二十多个。

  可是,空难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那些有意制造的“假消息”的人,挤压了真实灾情信息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通道,使得整体的新闻价值降低。也会带来民众的误判,干扰有效信息的获取。在所有类别的新闻中,灾难新闻总是“最严肃的”。在这样的时刻,任何对灾难的消遣,那些猎奇的、娱乐的“猜想”与“创作”,都应该被。

  要避免灾难报道沉溺于“灾难美学”。如过度报道穿着婚纱报道地震的女记者等。如果媒体过分把灾难中本就难得的公共媒体资源倾斜到一些“个人事迹”上,实际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降低了公众对于灾难本身的关注。

  更不应该将报道转向“赞美灾难”,例如《如果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厉害》这样的报道更是有违新闻伦理,引人不适。

  某微信公众号在3月21日16时36分推送了题为《东航坠机:上百亿巨亏压力下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的文章,文章标题断章取义自东航2021年中报中的一句话,“公司加强成本费用管控……通过节约航油等大项目成本、严控单位餐食机供品费用、维修费用、日常支出等方式压降成本。

  在空难发生后,公众在关注人员伤亡情况之外,尤其关注事故原因,部分自媒体往往会利用公众的关切和好奇心,蹭着热度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的报道。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流量。

  不论是专业媒体还是自媒体,在报道时要客观理性分析,警惕无缘由的臆测和误导公众的内容,及时辟谣,同时多报确凿的事实,比如伤亡情况、救援情况、事故调查进度等,少报不确定、无权威信息来源的消息,尽量做到快报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推动报道节奏。

  在和平时期,灾难新闻一般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人们对灾难新闻格外敏感和关注,不仅是因为人类天然具有关怀弱者和不幸的良知。更为重要的是,许多灾难都具有重复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预防性,人们关注他人的灾难和不幸,实际上也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安全环境,从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因此,hth华体会媒体在报道灾难时,首先应该发挥自己的预警功能,认真履行守望环境的职责,而不是利用灾难做新闻,以此来寻求表层卖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对受众最大的人文关怀,莫过于它帮助受众建立安全感。

  我们为什么报道灾难,是因为我们天生喜欢传播“坏事”,喜欢围观别人的伤痛,消费别人的痛苦吗?肯定不是。即便一些人有这种窥“阴(暗)”之癖,媒体也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推波助澜。

  如此,当我们连篇累牍、图文并茂,动用新老媒体全方位报道灾难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以满足吸引那些热衷窥视苦难为目的,也不应该是只注重收视率、阅读率和转发率,更不是仅仅盯着为此带来的广告等经济收益。

  当我们报道灾难,第一是要告诉人们灾难发生的事实;第二则要探寻灾难背后的原因,告知人们如何防范灾难的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hth华体会这正是灾难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媒体需要坚持科学报道,并以全景式的动态新闻连续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谣言,有效还原事故真实一面,这也有助于公众走出对灾难尤其是“空难”的恐惧。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媒体在履行环境监视的职能时,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风险。尽管这样,有不少媒体还是知难而进,做出了很多出色的报道,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媒体不能只关注该说什么,更要关注不说什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情绪化报道,避免对事故中的个别人物做太多艺术加工,避免在采访家属的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媒体需要审慎地做好报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新闻媒体只有具备尊重他人个人隐私的自觉意识,同情和关怀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才会获得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可和信赖。新闻工作者只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保证其压倒对流量的过度追求,其实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绝大部分失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采访不能打断救援工作,记者应尽可能采访有时间、有能力接受采访的人员,不应干扰救援人员和医疗人员的工作,避免不合时宜的采访,更要避免因自身采访行为带来意外伤亡。

  如果受访者拒绝采访,请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然后告诉他如果改变主意的话,随时可以联系自己,其实许多优秀的采访都是这样得来的。采访结束后,要再次打电话跟受访者确认事实和你想要引用的话,有照片的话也要给他们看一下照片,征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

  灾难报道不是伤痛报道,记者要跳出“伤痛”,跳出主题和情绪上的预设,用现场去说话,用真实去表达,客观公正地介绍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为满足公众知情权和抢险救灾需求提供信息。

  灾难报道现场,记者要避免煽情的提问,要预估采访者的感受,不能强人所难。同时图片和电视画面也应避免煽情,避免一味利用受访者的眼泪吸引观众,还要避免用诱导的方式迫使受援者感恩,要尊重受援者的自尊心。

  避免煽情炒作,是灾难报道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官员、受灾者,还是记者、名人、典型人物都不应该冲淡灾难报道主题,成为新闻炒作的对象。

  在受灾者心情尚未平复时进行采访、干扰救人hth华体会、要求受灾者摆拍、拍摄死难者脸部特写等都可能带来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旁观并静静地记录、第一时间多报道灾情而不是煽情的故事、谨慎问及伤痛。

  避免反复采访同一对象、透露采访对象的信息、要求采访对象讲述灾难经历,尽量不要采访少年儿童。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与突发事件同步或时效最快的时间。新闻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时效性,这是其职能所在。

  记者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是为了保证报道的真实性,而不是道听途说就可以完成报道任务。

  全面报道所在现场的城市、村庄、救援工作、灾民心理等整体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新闻性的个案介绍灾情。比如道路交通恢复、现场救援措施等。

  重大信息的披露要慎重,以官方消息源为准。指挥部负责人、救济点负责人往往能提供给记者意想不到的线索。如果来得及,最好随身携带一份当地各个日常机构负责人名单。

  用好你的名片,让它成为更多人提供新闻线索的工具。当语言、路径、关系成为采访障碍时,找一个当地人做向导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做法。

  数字是灾难报道中最值钱的“宝贝”,数字可以让一篇报道变得真实直观、信息丰富。

  名字、年龄、伤情这些最重要的信息,应放在采访的最前面,避免采访意外中断。每采访一个人,都可以补充询问其亲人、朋友的情况,以便充实报道。

  在灾难报道现场,前方记者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了解灾情的整体情况,不能达到所有的现场。而对后方的编辑来说,前方记者是他们的眼睛,希望记者告诉他们前方发生了什么。因此,做好灾难报道,需要前后方的协调配合。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文中观点截图截取自社交媒体平台,为保护隐私隐去用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