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暖新闻何以成为新的新闻传播范式hth华体会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3-02-25
 编者按:暖新闻是一种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具有人情关怀的新闻实践类型。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靖鸣和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春茹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认为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hth华体会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

  编者按:暖新闻是一种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具有人情关怀的新闻实践类型。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靖鸣和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春茹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认为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hth华体会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实现客观事实呈现和暖心情感表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新媒介技术在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实现受众创造性消费暖新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暖新闻是一种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具有人情关怀的新闻实践类型。而在现有的关于暖新闻的认识里,往往认为暖新闻是一种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实际上是将暖新闻文本描绘为最终的产品,简单地把它当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实践的既有产物hth华体会,而缺少了对文本生产和解释过程以及作为这些过程的特征的种种张力的注意。

  本文将暖新闻界定为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上述静态意义上的定义模式。

  当技术因素不断介入新闻实践领域,技术在暖新闻等新闻实践中逐渐显露出一种自主性。由此,对于暖新闻的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对于文本表层的分析,而应该对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人、文本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动态的思考。

  当下技术的自主性越来越凸显,话语实践中的文本生产者的构成也随之复杂化,诸如文字的书写者、语篇的言说者、处在不同时空环境的他人、乃至某一观念或看法等都有机会成为话语生产的主体。尤其是新媒介技术下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人皆媒体、人人皆记者”。新媒介赋权让大众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大众日益成为拥有不同身份的信息生产者。在这种现象趋于常态化的背景下,信息生产的旧有边界不断被打破和消解。

  暖新闻的文本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延伸的过程,由于它不是对事件或议题的完成式再现,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对文本生产-分配-消费过程中的边界变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即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是否存在完整的文本,或者一篇完整的文本究竟有何特征?暖新闻文本与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技术要素的影响下,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中互文性链条有何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以客观性原则为准绳的新闻领域往往推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秩序;而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基于新的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中人的交往场景的复刻,新闻领域中开始出现了以“我”为主的新闻话语秩序。

  例如,在饱受争议的非虚构新闻作品中就曾出现了以“我”作为话语文本生产主体的现象,这些非虚构作品经常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称,体现出非客观性。在其他类型新闻的文本生产中,他者话语和以“我”为主话语之间一般有着天然的互斥性。然而,在暖新闻的话语中,尽管以“他”/“她”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生产的主体,使得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得到维护,同时在文本中占比大的事件过程也让“他”/“她”作为行为者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晰清楚的呈现,可是与事件过程一同大量出现的心理过程却将一个“感觉者”呈现在公众面前。

  例如《点亮渐冻的人生》(载2021年4月9日《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中在描述关于蔡磊在被确诊渐冻症后与病魔抗争中所包括的心理过程:“蔡磊开始重新感受和珍惜生命”“他似乎又找到了之前对待工作‘拼命三郎’的快感”……对行为者认知、感知和感情的心理过程予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一种僭越。至此,hth华体会第三人称的使用和事件过程建构起暖新闻话语的客观性,心理过程的高频率出现则增添了主观性,而在对新闻人物的主观的心理过程表达中,暖新闻往往构建出暖意,这是暖新闻文本与传统意义上的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之间的差异所在。

  第三人称的运用仍然使暖新闻文本生产中人和人的边界变得流动和复杂起来。在这里需要被思考的是,暖新闻文本中出现的第三人称的“他”/“她”究竟是谁?有何指向意义?

  通过对《点亮渐冻的人生》的及物性分析可知,该暖新闻文本以主动语态为主,即行为者与目标、行为之间是主动的关系。在费氏的话语分析理论中,主动关系强调了动作发出者在话语生产中的主体性;事件过程和心理过程则分别强调了动作或行为发出主体的动作和认知、感知,这其中都牵涉到了对话语事件中的行为以及动作的考量。那么,关于暖新闻文本中的“他”/“她”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也可以得到讨论:

  首先,“他”/“她”是话语事件中的行为主体,是事件本身的经历者,譬如《点亮渐冻的人生》文本中所强调的“蔡磊”或“他”经历了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实际上都是在强调话语事件的实践主体的行为和动作。

  其次,“他”/“她”也是暖新闻文本生产者的“前台”,背后隐含着“我”(即记者)的声音。大多数情况下,暖新闻并非是对新鲜事实的即时性报道,记者既非事件参与者,也非在场的旁观者,对于事实的建构多来自于事件经历者“他”/“她”的转述,如蔡磊对渐冻症病友反应的描述。而文本生产过程中对行为者认知、感知和感情的直观描述,不仅仅只是话语事件主体的心理过程,更体现着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生产者的记者或编辑的态度。

  新闻文本生产中传统的他者话语秩序看似在第三人称的使用中被维护,但实际上却在转向以隐蔽的“我”为主的话语秩序的过程中被打破。

  新闻是一种巩固或改变人们观念、影响人们情绪,也反映社会脉搏的叙事形态。形成话语的地方即有叙事,而根据叙事学理论,叙事者具体包括了文本层的叙述者和故事层的叙述者,前者为叙述符号的操作者,即看不见摸不着的“我”,而后者指的则是文本层叙述者所引述的行为者,表现为文本所讲述的故事的当事人或旁观者等。上文已对话语实践中他者话语中隐蔽的“我”的声音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里将从话语描述方面切入,进一步讨论暖新闻话语实践中主体的边界变化。

  在媒介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公众早已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以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活跃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其阅读、评论和互动等行为变迁不断地解码和重构着暖新闻的话语文本。因此,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话语的完整文本不仅仅局限于记者或编辑呈现给公众的文本,还应当包括公众在评论、互动等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中产生的文本。而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行为,文本消费者的评论与互动也具备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在对暖新闻话语实践中话语主体的边界加以研究时,有必要将文本的消费者纳入思考范畴,考察文本消费这一话语实践过程和暖新闻文本本身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

  在2020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和蔓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在为公众提供及时、真实的疫情信息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温暖人心、给人以正能量的新闻的报道,涌现了大量的暖新闻,并且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自媒体营造出的疫情恐慌氛围下,公众对诸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5日和2月8日分别发布的《特殊时期的“两地书”,久违了……》和《爱,比病毒离你更近》,以及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7日发布的《夜思抗疫这些日子里,17个普通人的故事》等等这些暖新闻持有更高的关注度,也乐于参与互动。

  2月7日,《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刊载疫情中的暖新闻《靠自己信国家撑下去》,讲述了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物资运输的志愿服务,在疫情令人谈之色变的情况下,志愿者们的大爱之举引起了读者的广泛讨论,且评论内容都以赞扬志愿者友爱和善的精神为主,例如昵称为“手机用户4”的网友就评论道:“好样的,感谢有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现在社会需要正能量,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我们就一定能闯过这个难关!”昵称为“潘老师232487385”的网友评论道:“讲得很好,靠自己,信国家,撑下去。”而昵称为“时光街钥匙”的头条用户则评论说:“总会有人跳出来说:我就不信。因为觉得这一切都是假的,骗他的。”

  而在2020年初的暖新闻中,最引人注目和讨论的当属2月9日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相继报道的江苏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新闻,如江苏广电融媒中心的《958人!第五批江苏医疗队今天再赴湖北!》以江苏省陆续派出上千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为主要内容,以精炼的叙事方式描写了赴湖北医疗队组建过程中江苏多市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报名的细节和关于医疗队的信息,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读来给人暖心之感。在网友的广泛讨论中,既有对江苏医疗队的赞扬和祝福,如“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苏大强们,请平安归来。”“看着看着就哭了,莫名的感触,从各地出发真的是争分夺秒去救人,玩笑归玩笑,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还是很团结的,希望大家平安归来。”也有对私立医院的诘问,如“动员的全部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私立医院的没看到。”等等。在评论区,网友们自发展开的讨论互动,实际上完成了新一轮的文本生产、分配以及消费。

  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是话语实践中连续不断、具有次序性的三个环节。然而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在文本生产和文本消费这两个环节间创造了可以重叠的场域,从而打破了这种线性模式。

  谢静曾在研究中指出,社交媒体不仅消解了文本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壁垒,还意味着话语实践的文本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身份各异的主体集聚于同一平面所产生的异质混合于多重连接,各话语主体的角色与身份边界由此产生流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暖新闻的文本消费者不再仅仅只是接受式的消费者,更是具有创造性、生产性的消费者。

  正如这次疫情中所浮现出的暖新闻,公众在对原暖新闻文本的议题进行接受式消费的同时,还围绕着这些议题创造性地制造新的议题,彼此间相互关联,不断互动,延伸和改变着暖新闻的原文本,乃至形成新的暖新闻文本。

  譬如在对《958人!第五批江苏医疗队今天再赴湖北!》的接受式消费的基础上,公众的讨论和互动对该文本进行着新的延伸,而这种延伸又推动了新的新闻文本产生,如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文本《江苏各地市医疗队支援孝感,“地域梗”彰显实力》。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公众作为话语实践的主体之一,通过评论和互动完成创造性的文本生产,改变、发展和延伸着暖新闻的文本,而这恰是公众作为话语实践中文本消费主体和文本生产主体之间边界的一种变动。

  技术实际上也发挥着互文性链条的作用,即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公众创造性消费所延伸出的、与原文本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相重叠的文本转化都有赖于新的媒介技术,新媒介技术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同样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在新闻的文本生产环节中,新媒介技术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媒体对新闻采写编发的垄断,另一方面也重塑着新闻文本生产的叙事逻辑,即不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而是趋于以多元化、多形态的符号形式完成新闻叙事。对于暖新闻的文本生产而言,由于新媒介技术的支持,文本生产者在原有的文字报道形式之外,又逐渐转向可视化的以视觉图像为主的报道形式。这里所提到的视觉图像主要指的是被拟像化和图像化视觉呈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或对象。目前的暖新闻报道主要依托视频、图片和H5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中国青年报·暖闻周刊》一直坚持全媒体报道探索,在暖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中,注重利用新的媒介技术来进行多载体的文本呈现,既包括传统的文字载体,还包括视频、图片、H5等将信息加以可视化的视觉载体。其中,图片是暖新闻视觉化呈现的主要途径,往往能够增强暖新闻暖的效果。通过对《暖闻周刊》相关暖新闻报道的图片使用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图片在拍摄内容上多展示普通人的活动与关系,与暖新闻关注平凡人身边温暖人心的故事的调性相一致;而在形式上,多以鲜艳温暖、饱和度高的色彩为主,并通过表现人物幸福、快乐的情态和动作使画面形象丰富有力,从而更加直观地让读者产生暖的观看体验。

  除了运用图片来讲述温暖人心的新闻故事外,《暖闻周刊》也主张利用视频和H5等其他可视化技术来构建暖新闻的视觉场景。值得注意的是,《暖闻周刊》对于暖新闻的全媒体报道过程中,各载体所呈现的文本内容并不是如出一辙,而是根据各自的特质进行自主化的文本生产,譬如在视频呈现中会调动同期声、画外音和画面图像等多重要素进行新的话语生产,但同时各载体之间又不是孤立的,它们通常利用超链接、超文本的方式形成互文关系,比如在暖新闻的H5最后设置查看源报道或者相关报道的按钮,点击可以直接跳转到完整的文字报道页面。该过程中,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互文性链条,发挥主体作用,使得图片、视频、H5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既能够发挥各自的特性,又能够实现彼此间的连接与呼应,从而增强暖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美国学者曾格提认为,人和真实社会环境之间有一种中介化的存在,那就是媒体;利用“表现性”的符号,媒介建构着公众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暖新闻话语实践中,这种中介化色彩更加强烈。一方面,在暖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中,依托新媒介技术的转化来完成多形态的文本呈现,如前所述的图片、视频或H5,这些技术载体搭建起的有暖度的语境成为受众消费暖新闻故事的“中介”。另一方面,在暖新闻文本的消费过程中,受众对被超链接、超文本等技术链接在一起的诸形态文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相对自由的信息获取。

  此外,新媒介技术能够调动人的视听感官,使受众在消费文本时往往沉浸于各种形态的暖新闻元素所营造出的情境中。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往往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经验等对新闻的文字和作品结构中的空白及不确定性进行想象,从而完成对信息的解码。然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hth华体会,受众则可通过多媒体形态的新闻文本呈现去感知新闻的温度,hth华体会色彩鲜艳温暖的图片能够快速吸引受众视觉注意力,使受众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便获得一种暖心的前阅读体验,有助于在情感上攻破受众的防线。

  依托于新媒介技术,受众和暖新闻文本、新闻媒体等的互动性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主动诠释新闻中的暖意的同时,积极反馈并制造新的暖新闻文本。新媒介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互文性链条的作用,它既为受众和新闻生产者建立起沟通通道,也在受众和受众之间建立联系。《暖闻周刊》的暖新闻除了报纸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外,还通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在线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互动,对于网友们的跟帖和评论,一方面在公众号下进行筛选显示,另一方面也在《暖闻周刊》的版面上设置了跟帖栏目予以呈现。

  在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中,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互文性链条,不止是发挥着技术的功能性或工具性作用,而是在文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和人的能动性相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因此可以将新媒介技术看作是能够和人进行互动的、具有自主性的暖新闻话语实践主体之一。

  (载《传媒观察》2023年1月号,原文约12000字,标题为《主体边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暖新闻的话语实践》,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靖鸣,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